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元好问及金元文化研究

  • 元好问晚年诗词中的乡土情结

    贾军;

    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元好问晚年诗词的乡土情结,就地域性分布来说可分为忻州、太原、陵川等地;从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内容而言,包括眷顾晋山晋水、以晋地晋人为荣、崇尚乡曲情亲以及彰显遗民情怀等方面。尤其是他对家乡山水风物的多方位描绘,一方面体现了其晚年回归故里聊以忘忧的遗民心态;另一方面,往往以诸如“并州”“太行”“姑汾”“晋人”等关键词生成诗词意象,体现了作为北魏拓跋氏后裔元氏族人浓厚的地域文化认同理念。此时期的诗词写作兼备平和内敛与疏放磊落的风格。

    2025年03期 v.41;No.186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7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金元时期宋词学论略

    温馨;韩立平;

    金元时期宋词学研究是历代宋词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现今的研究当中尚未出现关于金元宋词学的系统梳理和探讨。金元人对于宋词文献的整理出版、宋词史研究、宋词人词风研究等方面都有所涉猎。金元时期在宋词别集的刊刻出版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在词总集的编选中也出现了宋词人的作品。金元人有着较为自觉的词史意识,对于宋词的溯源有多样的看法,同时对于宋词地位和兴衰流变也有相关探讨。金元不同时段、不同地域的学者对于宋代词人和宋词风格的研究各有侧重,宋词研究和金元词的创作形成良性互动。对于宋词的研究过程亦是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

    2025年03期 v.41;No.186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3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论元好问的组诗

    王世杰;胡传志;

    元好问的组诗规模大,数量多,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水平,不断被后世征引评价。其多类组诗拓展了原有诗歌主题的内容表现和写作手法,既关注整体脉络,又注重“子诗”与总体的联结,积单成组,形成了完整连贯的表意系统。在充分把握各体诗歌优势的前提下,元好问以七绝为主,兼顾他体,为组诗创作找到了恰当的载体,其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宏阔丰富的时代面貌和历史特征,充分展现了元好问的诗歌成就。

    2025年03期 v.41;No.186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8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文学研究

  • 略论明清时期的汤显祖戏曲选本

    郑艳玲;李炳璇;

    明清时期的汤显祖戏曲选本有三十余种,选本类型有多种,影响力较大,数量上则以出选本居多。《牡丹亭》的选本最多,集中在《惊梦》《寻梦》等五出,至于其他内容,明末清初以及清中期以后的选本各有偏好,选家普遍不太重视《紫箫记》《南柯记》。《紫钗记》《邯郸记》选本在清末增加了一些,但是选家大多对其脚色、曲词、宾白等进行了再创作。从整体上来看,明清时期的汤显祖选本以昆腔选本为主,晚明时期以文人选本为主,受文人士大夫审美倾向影响较多,清中期以后的选本多重视舞台演出;选家推崇汤显祖戏曲曲词优美、情节新奇的特点;相关选本对汤显祖戏曲的选入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

    2025年03期 v.41;No.186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1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明清理学思潮转换下儒者的价值重估——以山右名儒辛全为例

    阎慧;

    明末山右名儒辛全是理学家中争议较大的一位人物,种种迹象显示他曾可能成为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儒。他的理学思想被认为继承自薛瑄,其学数数流播,被称“山右学派”,清初山右儒宗娄山学派范鄗鼎祖、父皆游于辛门。然而,程朱阳明、汉宋学派的学者对辛全却有褒贬不一的两极化评价。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明清学术思潮转换使身处不同时代、学术立场的学者对同一位理学家价值的多次评估与再认识。

    2025年03期 v.41;No.186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5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全明词》作者小传订补十五则

    陆勇强;

    《全明词》的问世,为明词研究提供了一份翔实的资料。但由于工程浩大,疏漏在所难免。文章依据从总集、别集、史传、地方志等文献中获得的资料,对《全明词》中戴琏、顾谏、杨继礼、黄传祖、梁中斗、钱肃润、孙昌裔、释如晓等十五位作者的小传作了订补,涉及作者的字号、里籍、科第、仕履、著述、生卒年等。

    2025年03期 v.41;No.186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2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明清时期安徽地方文献中的元代佚诗辑考

    郑斌;翁小娣;

    据明清时期的安徽地方文献可辑补元代佚诗三十八首,包括《全元诗》已收的七位诗人之作十一首和《全元诗》未收的十位诗人之作二十七首。这些辑补既可以丰富元代诗歌的宝库,扩大元代诗人的名单,为《全元诗》之修订和完善带来帮助。同时,这些诗歌多为写景之作,表现出元代安徽地方景观之盛,亦可为研究元代安徽诗坛提供助力。

    2025年03期 v.41;No.186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地方志视野下明代闽南诗统的隐性建构

    郑永辉;陈庆元;

    “闽派”诗统自明代胡应麟提出后,一直到清代均未出现断层。今人陈广宏《闽诗传统的生成》一书将“闽派”诗统上溯到南宋,以严羽的《沧浪诗话》为宗本。事实上,其所论的“闽诗传统”即“闽派”诗统,仅是闽诗的一面。方志中“杂志”“文苑传”“艺文志”已指出漳、泉籍作家的诗歌面貌不同于“闽派”,且存在独立的诗统。据方志的相关记载可知闽南地区重经学的学术氛围浓重,加上别集的缺失、总集选本的不足、诗文评类文献无理论性专著等原因,使闽南诗统在诗歌史上长期处于隐而不显的状态。

    2025年03期 v.41;No.186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6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法学研究

  • “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条款的解释

    彭波;

    关于《立法法》第11条第7项“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的文义,理论上和实务中一直存在争议。由于“征收”一词的多义性,通过文义解释方法,只能厘定其可能的文义范围,形成三种解释方案:解释方案1(仅指有偿性征收)、解释方案2(仅指非税无偿性征收)、解释方案3(包括有偿性征收和非税无偿性征收)。《宪法》虽仅对有偿性征收实行法律保留作出明确规定,但是,非税无偿性征收实行法律保留既符合宪法的原则和精神,也有《宪法》第33条第4款作为规范依据。因此,“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的文义应采用解释方案3。

    2025年03期 v.41;No.186 56-6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4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税收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问题发掘与机制完善

    荆柯宇;林烺;

    税收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在实践中面临检察机关监督边界模糊、程序启动标准不明确及纳税人权利保障不足等问题,根源在于理论定位的偏差。需从法理层面重塑制度逻辑:明确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定位,以“双阶归责原则”作为诉讼程序启动标准的构建原则,确立国家征税权与纳税人权利平衡的价值基准。制度完善应遵循这一理论框架,构建检察监督、行政内控与社会协同的多元监督体系,明确诉前及诉讼程序启动标准,通过赋予纳税人有限起诉资格、明确第三人地位,实现税收公益维护与纳税人私权保障的协调共进。

    2025年03期 v.41;No.186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9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马克思的劳动正义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李宝刚;周娇;

    马克思身处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兴未艾的时代,笼络人心的资本正义假象和普遍存在的雇佣劳动事实,内在地成为马克思劳动正义思想出场的时代背景。而马克思正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构思未来劳动形态的过程中,暗含着对劳动正义思想的构建。马克思的劳动正义思想在当今仍未过时,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促进和保障就业,实现人的现代化发展;规约劳资关系,改善劳动条件;节约劳动资源,规范劳动行为;完善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025年03期 v.41;No.186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3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和实践理路

    孔朝霞;肖瑶;

    “三个务必”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纲领性命题,深刻彰显了百年大党在历史自觉维度上的理论升华与实践探索。从理论生成逻辑审视,“三个务必”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继承发展,“两个务必”思想精髓的创新转化以及对新时代实践要求的清醒认知。在科学内涵建构上,“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练了党的政治本色与价值旨归,构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坐标;“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熔铸了党的优良作风传统,彰显出永葆赶考清醒的历史主动;“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锻造了党的政治品格,标志着应对风险挑战的方法论自觉。因此,从实践理路视域,要紧紧依靠坚定理想信念、开展学习教育、健全制度体系、弘扬建党精神来践行“三个务必”,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025年03期 v.41;No.186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价值维度

    欧庭宇;

    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底色,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促使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成。中国式现代化因人民需求而生,党用话语诠释了人民的需求,坚守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立场。中国式现代化因民而兴,党用依靠人民的价值原则、思想武装人民的价值内核以及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提升人民力量,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伟力。中国式现代化因民而归,党用全民共享的价值目标、全面共享的价值秩序、人民共享体验度的价值标尺推进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指向。

    2025年03期 v.41;No.186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7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教育学研究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

    彭青秀;张世鹏;

    在我国实施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统筹管理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逐年增长,然而培养效果并未达到预期。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亟需改革。文章从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出发,结合新质生产力的需求,提出了“一主线双驱动三联合”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旨在通过科学规划与有效实施,优化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体系,为其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03期 v.41;No.186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4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面向产业布局和就业需求育才的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模式研究

    胡古月;宋思远;郑爱华;李成龙;孙登第;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和就业市场剧变。安徽部分高校已开设人工智能教育,但教育教学模式与新兴产业布局和就业市场需求匹配度不高,内容体系性不强、形式丰富度不足、育人机制单一。研究详细分析了安徽省新兴产业布局和就业市场需求及现有人工智能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育人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面向地方产业布局和就业需求育才的高校人工智能教育创新模式,包括多维联动式课程体系、互补结合式教学方法、多方协同式育人机制。

    2025年03期 v.41;No.186 95-100+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7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实习模式与评价体系特征分析——基于中国知网2012—2023年主题研究文献的系统性综述

    崔藏金;范晓娟;

    运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对中国知网期刊论文数据库中近十二年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实习模式与评价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浸润式”实习模式、基于OBE的实习模式和PBL实习模式和与之相配的评价体系构建均有相应的理论基础,能为了教育硕士的发展实施全过程、多主体、多方式的客观评价,践行“诊断—监控—调节—改进”的闭环评价。研究还发现,教育硕士实习模式与评价主题研究整体不足,教育实习的课程化、校内实践与校外的一体化融通以及基于数字技术的实习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亟待深化。

    2025年03期 v.41;No.186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8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张辑伟;王丽霞;

    文章聚焦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手机依赖现象,通过调查数据深入分析两者关联。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依赖在多个维度与人际关系困扰呈现正相关。影响因素涵盖个人层面的自我认知、情绪调节及社交技能不足;学校层面的教育引导、课程设置与校园文化欠缺;家庭层面的教育方式、沟通模式及情感支持不当;社会层面的网络环境与竞争压力影响。为改善现状,提出个人强化自我认知与社交技能、学校加强教育引导与丰富校园活动、家庭优化教育及沟通、社会规范网络环境与缓解就业压力等策略。四方协同合作,对降低大学生手机依赖、构建良好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3期 v.41;No.186 107-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7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育人实践研究

  •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评价的问题刍议

    贾婕;

    文章聚焦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评价,深入分析当前该课程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指标缺乏科学性、评价方式不够多样化以及评价结果反馈不及时等。在此基础上,从多元化主体参与、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创新评价方式以及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等方面探索优化教学评价的路径,旨在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的理解与把握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5年03期 v.41;No.186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新媒体视域下短视频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与实践路径——以音乐舞蹈专业学生为例

    史宏;王俊德;

    新媒体视域下,短视频凭借简洁性、强社交分享性及个性化内容分发等优势,成为音乐舞蹈专业学生思政教育的新载体。短视频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广泛传播思政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与学习热情,通过动态形式加强视觉学习效果,直观呈现思政知识,深化学生理解,并融合专业特色,增强专业认同感与自信心。为实现短视频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建议结合短视频构建大学生“三观”,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举办挑战赛促进互动,布置分析性任务培养批判性思维。这些措施旨在丰富音乐舞蹈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形式,提升教育质量,为思政教育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提供实践路径。

    2025年03期 v.41;No.186 123-127+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3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实践论》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当代启示

    郭力达;

    毛泽东《实践论》对于“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深刻分析,为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实践指引和主体担当要求。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功能作用不仅在于服务巩固理论教学,而且内含着“知行合一”的育人指向,同时强调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改造和提升。高校在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时,应着重从教学规划的总体性、教学场域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体验性、教学评价的实效性四方面着手,全面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的主体担当意识,切实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目标。

    2025年03期 v.41;No.186 128-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7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投稿简则

    <正>《忻州师范学院学报》是由忻州师范学院主办,国内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立足于大学学报的高品位起点,以传播学术精品为己任,以弘扬学术精神为高标,促进校内外学术交流。在组稿中注重基金项目和重大选题,鼓励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努力反映学科前沿的学术动态,欢迎各高校师生、科研工作者踊跃投稿。

    2025年03期 v.41;No.186 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