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艳玲;李炳璇;
明清时期的汤显祖戏曲选本有三十余种,选本类型有多种,影响力较大,数量上则以出选本居多。《牡丹亭》的选本最多,集中在《惊梦》《寻梦》等五出,至于其他内容,明末清初以及清中期以后的选本各有偏好,选家普遍不太重视《紫箫记》《南柯记》。《紫钗记》《邯郸记》选本在清末增加了一些,但是选家大多对其脚色、曲词、宾白等进行了再创作。从整体上来看,明清时期的汤显祖选本以昆腔选本为主,晚明时期以文人选本为主,受文人士大夫审美倾向影响较多,清中期以后的选本多重视舞台演出;选家推崇汤显祖戏曲曲词优美、情节新奇的特点;相关选本对汤显祖戏曲的选入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
2025年03期 v.41;No.186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1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阎慧;
明末山右名儒辛全是理学家中争议较大的一位人物,种种迹象显示他曾可能成为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儒。他的理学思想被认为继承自薛瑄,其学数数流播,被称“山右学派”,清初山右儒宗娄山学派范鄗鼎祖、父皆游于辛门。然而,程朱阳明、汉宋学派的学者对辛全却有褒贬不一的两极化评价。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明清学术思潮转换使身处不同时代、学术立场的学者对同一位理学家价值的多次评估与再认识。
2025年03期 v.41;No.186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5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陆勇强;
《全明词》的问世,为明词研究提供了一份翔实的资料。但由于工程浩大,疏漏在所难免。文章依据从总集、别集、史传、地方志等文献中获得的资料,对《全明词》中戴琏、顾谏、杨继礼、黄传祖、梁中斗、钱肃润、孙昌裔、释如晓等十五位作者的小传作了订补,涉及作者的字号、里籍、科第、仕履、著述、生卒年等。
2025年03期 v.41;No.186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2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郑斌;翁小娣;
据明清时期的安徽地方文献可辑补元代佚诗三十八首,包括《全元诗》已收的七位诗人之作十一首和《全元诗》未收的十位诗人之作二十七首。这些辑补既可以丰富元代诗歌的宝库,扩大元代诗人的名单,为《全元诗》之修订和完善带来帮助。同时,这些诗歌多为写景之作,表现出元代安徽地方景观之盛,亦可为研究元代安徽诗坛提供助力。
2025年03期 v.41;No.186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郑永辉;陈庆元;
“闽派”诗统自明代胡应麟提出后,一直到清代均未出现断层。今人陈广宏《闽诗传统的生成》一书将“闽派”诗统上溯到南宋,以严羽的《沧浪诗话》为宗本。事实上,其所论的“闽诗传统”即“闽派”诗统,仅是闽诗的一面。方志中“杂志”“文苑传”“艺文志”已指出漳、泉籍作家的诗歌面貌不同于“闽派”,且存在独立的诗统。据方志的相关记载可知闽南地区重经学的学术氛围浓重,加上别集的缺失、总集选本的不足、诗文评类文献无理论性专著等原因,使闽南诗统在诗歌史上长期处于隐而不显的状态。
2025年03期 v.41;No.186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6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